琥珀导航网运营产品站长运营岛网址大全 > 资讯教程 >

香帅的金融江湖共潮生学习笔记精华版

2022-08-09
香帅的金融江湖共潮生学习笔记精华版
  • 政治、经济、技术三重巨浪已经叠加来袭——;2022年的6月,美国的通胀数据是9.1%,四十多年的历史新高。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通胀很厉害的时候,它的货币是贬值的。
美国通胀这么严重,美元一年却升值了10%多。
过去几年美国大放水,政府借钱给老百姓发钱。多借钱意味着杠杆率上升,现在美国政府的杠杆率130%;
降杠杆有两种降法:
第一种,还债,(跟罗永浩老师一样,真还),把分子降低。
除了还债把分子做低以外,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分母做大,把GDP搞上去;
换句话说,过去几年美国居民拿到的补贴,是全世界买的单,包括你和我。
更何况,美元资产可不只有美国国债,2022年,外国人持有的美国资产大概在14万亿美元左右。5年这么通胀下来,14*0.34,直接就损失了约3万亿。
那通胀带来的问题怎么办?
比如说,普通人生活成本上涨。
不说别的,美国鸡蛋这两年就从4块涨到6块一盒,涨了50%,房租上涨了20%。我在美国的学生就跟我抱怨,吃不起水果了。
没错,通胀最大的坏处就是伤害穷人。
那怎么办?通过2020年这场大型货币实验,美国已经想明白了,发钱。
这笔账很好算,这边省下几万亿的债务。拿点钱,给失业群体,拿养老金的人保底,一年不过就几百亿开支而已。要是更大规模,比如直接给后20%的中低收入家庭发补贴,一年补贴1万美元。
我算过,一年不到2500亿美金。
一边是省了30000亿,一边是用了3000亿,这买卖怎么看怎么划算。更何况,补贴还可以从全世界借钱发,反正用的是全世界的钱。
文明社会的战争模式是金融战、数字战、技术战。这种战争看似毫无硝烟,实际对普通家庭的影响极大。
尤其我们这些全球化小时代过来的人,对资产,生活的安排都会被打乱。
美国跟我们“脱钩”是有内在逻辑的:
凡是中国和美国科技水平差距小的,就是重点打压和脱钩的领域,要是中美科技水平差距极大,差两三代以上的,就还是赚钱要紧,即使脱钩还会捞回来。
在数字通信行业上,美中科技差异相对比较接近,1:0.5,而且技术迭代快,很可能一两代就能赶上来,所以华为,大疆这种企业,美国一定把他往死里整,而且回旋余地会比较小。


 
金融学博士在提前还贷,更多的人则在抢保本理财。
5月份,一家银行的行长跟我聊天,说现在疯抢大额存单。3%利息左右的3年期存单长期处于“售罄” 状态。不但老头老太抢,年轻人也抢。除了大额存单,储蓄国债也要抢。
一句话,凡是“保本”的产品都是香饽饽。
今年你去咨询任何理财顾问,十有八九会给出“加大安全资产配置”的建议。
1)三大安全资产
你要追问他,配什么安全资产,大概率会跟你说黄金、国债、现金。
不好意思,2022年的头顶上,悬着一把叫做“通胀“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9.1%,9.4%,这是6月美国和英国的通胀数字。
欧美已经有两代人,40年,没有见过这样的数字了。按这样下去,一对退休夫妻攒了一辈子的30万,3年后变成了20万;要是攒了300万,就变成了200万。
通胀意味着手里的钱购买力越来越低。
高通胀时代,现金不是王,而是贼。
我们99%的普通人想追求的,不过就是这样。
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中,给生活一些确定性。
想投资安全资产,也就是为了未来的支出安全。
我们俩年龄不一样,家庭结构不一样,肯定未来支出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我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要有太大的波折—
 
个人家庭的资产配置决策,不要顺着做,更应该从未来支出安全的目标倒回来做。”
 
 
 
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2012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尾声,车子这样的高端耐用消费品需求上升,98年房产制度改革,房价开始上涨。这个时期,车子和房子是中国家庭最大的开支。(2000年,一辆桑塔纳20多万,徐汇区一套60平米的房子也就20多万)。
第二个阶段是2013年-2021年。2013年以后,中国进入了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教育这些服务的价格越来越大,2013年,上海曾经公布过一个分项数据,上海普通家庭在教育上的开支达15%多。同时,房价节节飙升。房子和孩子成为中国家庭支出的两座大山。
接下来的十年呢?我们的支出结构会有什么变化?
你30岁,孩子刚出生,父母在帮你看孩子,你在犹豫要不要拼一个二胎。
你40岁,事业正在上升,孩子10岁,再过几年要考虑上大学的问题了。
你50岁了,孩子大学刚毕业,要琢磨买房的事情了,你父母还健在,但自己却感到精力大不如前。
不管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在哪个城市,仔细算下来,你面临的未来刚性支出就是三大类:
房子、教育、医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过去30年,英国、美国、日本的情况。国家公共政策和文化对家庭支出的影响最大。英国家庭低廉的教育费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国际留学生,包括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来支撑的。在日本和英国的公共医疗政策背后,是严重的消费分级。
 
我们未来的家庭支出结构会更像哪一个国家呢?未来十年,中国社会有什么特征?

  • 增长模式:从制造到服务
  • 国家目标:民族复兴,共同富裕
  • 约束条件:老龄化,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低
首先,和七八十年代的欧美社会一样,进入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所以服务的溢价会远远高于平均的通账水平。但是国家目标是民族复兴,共同富裕——你再回想2021年的很多事情,整顿教培、抑制房产,以及医疗集采等等,就会明白,在公共政策上,我们选择的是英国和日本式道路。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普通家庭未来的教育和医疗的支出,会处于一个较为温和的水平。
家庭支出的安全是有基本保障的。我们老龄化大概在2030年的时候会到达25%。也就是说14亿人口中大概有3亿多是 60岁以上的人口——日本整个人口规模是1亿多,英国是近7000万 ——所有人加起来还没有我们老年人多。而我们的人均收入呢?分别是日本的1/3和英国的1/4。
所以你还真不能以日本和英国的公共医疗和教育水准来要求我们自己。
我们能提供的就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否则财政根本无法负担。
另外,由于医疗、教育和地方财政密切相关,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会更多的在医疗和教育上体现。
好了,现在你看,一个中产家庭的支出安全,就有很不一样的组合选择。
如果只是一个标配,你的支出安全是很有保障的,不会面临太大的支出波动。
但如果要高配,你的支出波动就会非常大。
比如说,一个三线城市的居民,你会不会想让孩子去一线受教育?
家人父母生病了,但凡可能,你想不想尽全力试试昂贵的新药和仪器,换取一线生机?
还有,你希望孩子去留学,看看世界,还是没有这种诉求?
在未来,这些公共医疗、公共教育以外的服务溢价会长期存在,甚至会因为行政的管制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变得溢价更高。这个溢价可能不是20%或30%,而是数倍甚至更多。
那天我们团队把所有数据整理出来,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小朋友们都沉默了一会儿。大概是默默在想自己的未来吧—— 
说到底,什么是支出安全,什么是安全资产,到最后反映的都是价值观。
 中国房产
中国房产还是安全资产吗?
说到价值观,我们必须要@一下中国房产。其实安全资产的概念应该是动态的。
1)2013年之前,中国房产就是安全资产。
我稍微给个数字:2000年至2013年,中国房价平均年化回报率为6.04%,其中一线城市房价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为13.1%,超过了同期上证指数、沪深300、上证50各种指数、以及黄金、原油等所有大宗商品。中国房价的波动率是其他资产品类波动率的1/10的水平,无疑是同期间中国最优质的安全资产。
2)2013-2021年,中国大城市房产是安全资产,小城市房产不是安全资产。
为什么2013年以后,小城市的房子不再是安全资产呢?
因为2013年以后,人口开始从小城镇向大城市涌入。
我们用大数据算过一张图,全国所有地级市的人口第一流出地。
除了北上深之外,所有城市的人口第一流向地都是本省省会——其实中国人还是故土情节很重。这个时期有6000万人流入大城市, 而有160个小城市出现了人口萎缩,所以房价也就分化了。
就这么简单。
那2022年之后呢? 中国房产还是安全资产吗?
我们先看两个数:
第一个是城市化率:2021年末是64.72%,实际城市化率要更高,70%以上,发达国家不过80%,换句话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空间已经较小。
第二个是人口结构:中国25-39岁这个阶段的生育主力人群占比已经严重下降超过20%。同时,和全球规律一样,随着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随之下降。
 
第三个是住房自有率:2022年中国的房产自有率已经达到了70%多,这个数据已经比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高。
这是我的第一个结论:2022年之后,整体上来说,中国房产,甚至大城市房产,不能再被视为优质安全资产。
但是,这句话又不能说的太绝对。
比如说,有些城市还在有大批年轻人口流入,而这些城市往往住房自有率偏低(比如2020年北京、上海、广东的住房自有率水平为56.6%、59.0%、55.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以上,深圳更低,只有30%),需求还是很旺盛。
所以,第二个结论是:少数城市的房产仍然具有安全资产的性质。
至于哪些是少数城市?
把中国城市房产分成了尽量买,可以买,可买可不买,和不买四类,公号“香帅的金融江湖”提供过“购房城市清单”,这个分析过程很复杂,如果需要可以自己去查阅。
但是,大家都知道一般但是之后才是重点。
2022年的情况,非常的复杂,房产的逻辑其实是有一些变化的。
我看到的是两层逻辑:
第一层是增长逻辑。增长的不确定性在增大,这对房产是不利的。所以应该等。
第二层则是通胀逻辑,房产是抗通胀逻辑,这个逻辑则对房产有利,而且增长不确定性加大后,会抑制企业利润,股市会受到挤压,老百姓资产保值渠道就那么几个,所以也对房子有利。
所以你看,左右互补,房产究竟是不是安全资产,不可能有统一的答案。
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城市、年龄,甚至学历和认知程度,来做不同的判断。
我总结了一条原则,叫:刚需买,非刚需等。
这条原则很好理解,但是所有的原则都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02. 配置思路
 
1)思路1:底线思维,多元分散
比如说我的父母,70岁了,生活在二线城市,他们未来的支出结构波动很小。但是你们知道的,金融理财个上有无数的坑在等着他们,镰刀108款,总有一款适合他们。所以他需要的是保底,至于资产为他们带来多大收益,根本就不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买房,对他们来说,即使是长沙的房子,也仍然是安全资产。
这其实也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未来资产配置的第一个思路:底线思维。
所谓底线,就是部分的资产需要用来保底,不能在收益上过多权衡。
比如说最近朋友买了不少黄金,还是实物黄金。对,就是那种一个个的小金条。
我真是傻眼了,不说收益,实物黄金的磨损和携带都是成本啊。不划算的。
但是朋友有自己逻辑,这是保底,是应对最坏情况的一种预案。我对它没有收益率的期望,是10%还是-10%,不在我的考虑之内。就像是身上备着的火折子一样,大停电的时候,你不期望它可以照亮旅程,但可以帮助捱过最黑暗的时期。
觉得心里有底,做人做事才能更好往前冲。
这是第一条,底线思维,多元分散。
底线思维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要多元分散。
在可能的情况下,资产类别、币种、投资期限、投资方式都需要多元化。
没有趋势,就一定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未来不同的期许,决定了你的资产诉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要70岁了,生活在一个二,三线线城市,身体还挺健康的。没教育支出,医疗也国家兜底。底线思维就可以保证你未来的生活安全。
但如果你今年才30,40岁,你孩子3岁,4岁,你还踌躇满志,想要到更高远的天空去看看。你没法就停在底线那儿,你还有漫长的不确定性要逾越,你需要找到更高回报的资产。
2)思路2:极化配置,承担风险
这就是我们资产配置的第二条思路:极化配置,承担风险。
极化的意思是,跟保底相对,你要对高估值和高波动有更高容忍度。
这和底线思维恰好是两级。
为底线思维是保下限,极化配置是求上限。
求上限,你就需要找到那些增速最快的优质资产。
 
高价股的频繁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跟我们的低利率、低增长是密切相连的。低利率会推高资产估值,加大市场波动;一个公司现在现金流是10亿,如果利率是10%,增长率是5%,那么企业估值是多少?金融学来帮忙。
其中,V是资产价值,D是当期现金流,g是现金流增速,r是贴现率。
公司估值=当期现金流/(贴现率-增长率)。
根据戈登模型,估值=10亿/(10%-5%)=200亿。
现在利率下降到7%。增长率不变,这个企业的估值变成了,10亿/(7%-5%)=500亿。
所以,利率越低,资产估值就越高。
除了高估值以外,超低利率还会加大资产价格的波动。这个原理很好理解,分母越小,分母上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分数值的剧烈波动。各国为了刺激经济,纷纷下调利率,实行量化宽松,大量资金涌入市场,加上全球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年代,积累了大量财富,市面上资金不再匮缺,资金价格、利率更被压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不断出现高估值、高波动的情况。
资金天然是“嫌贫爱富“,争先恐后往那些非常稀缺的高增长项目上跑,导致市场出现两极分化。
这就是现实:低增长、低利率、非稳态的大背景下,资产价格必然会高分化,高估值,高波动。
03. 寻找动力
 
那么,动力在哪里呢?
我一直坚定认为现在全球问题的真正解药在于增长。
增长的时候做蛋糕,没有增长的时候就分蛋糕。人类社会每次做蛋糕的时期都风平浪静,分蛋糕的时候就剑拨弩张。
但增长是需要技术突破的。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那些最能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增长的技术突破。
改变外部能量采集、运输、储存方式的新能源;改变内部组织器官的生物医药;用数据、算法改变生存方式,创造数字世界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及不断向宇宙拓展的空间技术。
我盯着这四个词看了一会儿,突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人类简史》的续篇吗?
你看,从钻木取火,到使用蒸汽、煤电,再到新能源,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改变外部环境。
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基因编辑、干细胞、脑机接口,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改变自身。
这是改变约束条件,是对抗,是人类的逆天改命。
纵轴是用户,横轴是科技。这两条轴不是指“绝对值”,受众的绝对数量,或者科技的绝对先进与否,而是指“变化值”。
泉灵说,那些用户数量变化大的,技术迭代强的,其实在投资上机会比较多。
比如左下方就是面条,用户变化不大,技术变化也不大,比如无糖饮料,用户变化是大的,但技术变化不大,沿着纵轴往上走。往右上角走, 则开始出现投资机会了—— 
媒体就是用户和技术变化都大的。
但稍微等等, 面条是不是就一定不能投呢?也未必。
比如面条可以做预制菜的时候,技术变化变大,可投性就增强了。
再比如说,元气森林虽然是无糖饮料,本身技术变化不大,但是渠道和品牌利用媒体技术变化,也具有了“可投性”。
那最右上角的项目是不是一定值得投呢?
未必。还有成本考虑。
比如说刚才说到的四大突破性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空间技术。
这些都是最右上角的,用户增加快,技术迭代快。
但是不同技术的成本不同啊。时间成本,制度成本, 资金成本,对不同投资者来说,都面临着不同的约束。
比如新能源,长期看用户就是全体人民,但短期看,只有承担得起成本的国家才能做,像德国经济不好就撤了。
所以泉灵总结说,投资的乐趣所在,就是将不确定的动力去一点点的转化成确定的增长。
因为方向确定,因为切口小,因为迭代快。汽车是最长的产业链,这是确定性。
年轻人消费升级,这是确定性。
汽车租赁则是百年被证实过的商业模式,现金流充裕,这是确定性。
什么叫切口小?就是不能什么都做。
这几个确定性的交集,而且是没有被人开拓的区域
那什么叫迭代快?
就是你要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
行业有纵深度,更容易扩张;创业企业更需要的是快速迭代的贝叶斯生存法则:准、小、稳、快。

否则,再确定性的增长机会,也可能死在前行的道路上。
职业
01. 未来趋势1:组织结构小而美&零工经济
这个时代适合小部队作战,利润高,时间弹性也高
汤姆的理论是,做大不等于做强。
“强”的意思是能“持续稳健经营,利润高”,现在他们MARKETOON完全做得到。
而一旦做大,成本飞快上升,办公场地、人员工资、管理协调、个人利润反而可能下降。碰到市场不好,就容易芭比Q。反而会大而不强。 
但凡泡沫破灭的时候, 他的公司会更赚钱。因为这个时候大家更加价格敏感, 而且他能提供大机构同等质量提供的优质服务,但收取的费用却远低于大机构,所以反而生意更好。
这不是广告行业的独有现象,游戏设计、软件架构、知识传播这种高人力资本的服务业,都非常明显。
以前大企业,主要帮助个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完成协作。
比如说,一个广告文案或一个设计,外行人士很难判断谁好谁坏,所以在整个社会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就去求助有名气的公司。
所有的工作,即使是创意型工作,需要协作。传统社会中,个体很难完成协作,所以依靠公司的组织架构完成协作。
到了2012年,2013年发生了变化。
社交媒体出来了,信息不对称也降低了。比如说广告文案,可以直接去抖音找北大满哥,反正别人也是借鉴他的。
这意味着,个体对传统层级型企业的人身依附越来越小。
追求自由的是人类本能。当个体对企业人身依附变小后,自然就成了“出走的娜拉”
2022年上半年,我从工商和税务部门看到一个数据,过百人的服务业企业,非常难受,关停的比例很高,因为人力成本控制不住。
中国已经进入了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未来还会进一步向高人力资本服务业变化。
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结构趋向“小而美”,工作通过平行协作进行和完成。
甚至可能,小才能美。
理解这件事对于年轻人的职业生涯会特别重要,因为小而美的组织结构,对应的就是“零工经济”。
 
像刚才提到的汤姆的公司MARKETOON,就是。他和太太加上一群自由职业者。什么叫自由职业者?没错,就是灵活就业,零工经济。MARKETOON就是一个“零工经济”的小组织。
直到今天,中国社会还觉得零工经济是非主流。临时工,兼职——就好比“暂时同居”或者是“婚外情”一样,不是带红本本的正式婚姻。
但你去看全球,零工经济已经是个趋势性方向。 
美国著名的机构Upwork预测,2028年将达到9010万,占美国劳动力人口的60%以上。也就是说六年后,60%的美国人都是“零时工”。
你告诉我,谁是主流?谁是非主流?
美国的零工经济不是“就业形势不好,不得已而为之”,而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改变。
是因为数字技术让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大型的乐高主题公园,小而美的组织就像无数的乐高积木,可以快速拆卸,重新组装。 
这正是零工经济的本质,模块化,碎片化。
传统的岗位被消融,取而代之的是技能。
 
02. 未来趋势2:技能比专业更重要
唐溯想找的这个人,需要懂账,但更需要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
你看,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你拥有的是普适的“专业知识”,企业想要的却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技能”。
未来三大技能:创意、社交智慧和手艺。
“专业” 和“技能”中间的差异,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数字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
很多顶尖学者都在试图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麻省理工的教授Autor,Levy和Murnane,做了一件事,他们根据美国450个职业的工作内容描述,抽象出来三种难被数字技术替代的技能——
创意、社交智慧和手艺。
这三种技能,都对应着不一样的工作能力—— 
比如创意,包括分析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还有理解和表达能力。
比如社交智慧,包括人际融合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等等。
农业相关是最被低估的领域
很多人想不到,在我们的数据库中,农业研究员属于创意型职业。
不管是从行业增长基本面还是国家政策面,农业相关领域都有很大优势。你知道过去20年,哪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快?农业。
尤其是最近1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是12.5%,比工业、服务业高了4、5个百分点。
另外,中国是农业大国,但绝不是农业强国。
我们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但是蔬菜和水果种子几乎全部进口,
我们是全球最大的猪养殖国,猪肉消耗量排名全球第一,比后面9个国家消耗量总和还要大,但我们种猪基本依赖国外品种,主要是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
现在地缘政治紧张。但不能说大国博弈,中国人就不吃蔬菜不吃肉吧。所以农业安全就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而这意味着,各种资金和资源的大量涌入,职业发展前景看好。除了农业以外,我们还看到了低门槛高增长的一些高性价比职业。谓低门槛,就是本科以下。
真的,有不少职业的学历要求很低,但收入并不低。
比如说有一个岗位叫互联网营销师,基本上大专文凭就够了,起薪7500,而且5年内薪酬的增速高达107%。这个职业前景最好的城市,是广州和成都。薪酬高,需求量大。
另外我们还们还发现,基础学科性价比相对高。
前些年金融、法律这些科目大热,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相关专业。
但实际上,我们团队计算过,金融、法律行业,人工智能替代指数相当高,为什么?
因为这种职业是金字塔分布。大量的底层工作岗位是柜员、文秘,而这些岗位的技能恰恰是人工智能最容易取代的“可编码的技能”。
这些大行业里面,只有金字塔尖的投行、基金管理、或者是大牌律师,才是创意型工作。 
这两个行业的薪酬分布也是“贫富差距”最显著的。
不同律师之间的薪水差异是农业研究员薪水差异的2倍,中小学教师薪水差异的3倍。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金字塔尖的位置是有限的。
数字技术让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大型的乐高主题公园,越是基础学科,卡进乐高积木中的概率就越高。
2)高性价比高的城市
除了高性价比职业和专业外,我们也看了一下高性价比的城市。
我自己研究房产和城市有些年头,很多年前就在高考志愿填写上给出过“城市>学校>专业”的建议。
但是在求职上,城市的选择更重要。
为什么呢?因为产业不是均匀分布,而是扎堆分布的。
城市产业集聚的收益来自三个方面:共享、匹配和学习。但是现在北上深确实门槛太高,长安居,大不易。
相对而言,有没有性价比高点的城市呢?
四个一线里面,广州性价比比较高。
广州在大部分高薪酬的“社交智慧型”职业上,特别是营销职位上,都是全国第一的水平。 
二线核心城市里,南京是最被低估的城市。
在在好几个最优质的创意型职业上,南京都排名都很靠前,比如说生物医药研究员,排名全国第三, 集成电路工程师排在全国第四。
但发现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广州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被关闭过的通商港口,有浓厚的商贸传统。
南京则是中国211高校和三甲医院最集中(13所双一流高校和20个三甲医院)。每10万人中就有3.53万有大学文凭,这个数字仅次于北京,比上海都高。 
所以我们才会看见,营销型和知识型的岗位在这两个城市集聚。
 
从被严重低估的农业,到更具备就业弹性的基础学科,从低门槛高收入的职业,到高性价比的城市,这是今年在挖掘数据过程中看到亮点。
市场的数据很难撒谎,我们确实看见很多真实的焦虑——薪酬有下降,职位也在减少,大城市的下滑更严重。
但是,还是那句话吧,每块乌云都镶着金边。
当乌云来的时候,抱怨哭泣都没有用,我们要去寻找那条金边。
所以,这也是我的希望,能陪你去找那条金边。
 
在岛链化的大时代,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是每个个体必须面对的命题
 
1)财富的确定性
对于2亿中产家庭来说,存量财富要如何保护是首要问题,经过大量数据和案例分析,我们得到了几个结论:

  • 家庭支出安全是资产配置的目标,但传统的安全资产都面临各自的问题:
- 国债,黄金,现金,房产
  • 为了这个目标,不同人群需要两种思路:
- 底线思维,多元分散
- 极化配置,承担风险
2)职业的确定性
对年轻人来说,存量财富不如增量财富来的重要。
这其实我今年最乐观的时候,当李惠璇教授将所有职业的技能分数算出来的时候,团队里一片喜气洋洋,一扫之前看资本市场的阴霾。
再动荡的大时代也有确定性,这个确定性就是数字化。
  • 组织结构小而美,层级雇佣被平行协作取代(为高人力资本提供了新机会)
  • 技能比专业更重要:
- 创意,社交智慧,手艺
- 中国职业技能发展数据库
 
 
 
行政文员 秘书 会计 保险理赔师 主要从事整理文件 分析数据这些可编码的工作,很快收到数字技术的威胁;
 
对于那些不可标准化的能力, 创造力 认知和分析能力 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社交能力 价值更加凸显
对于数据录入  会计记账 和行政支持 的岗位需求在减少
 2025年全球最需要的10个能力:
1 分析思维能力 和创新能力
2 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
3、负责问题解决能力
4、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5、创造力
6、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
7、技术设计和程序能力
8、任性 抗压性 灵活性

9、推理能力 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买房
 
前5个月,中国31个省份中,27个省份房价同比下跌,其中重庆房价跌幅居首。哪些省份房价在上涨呢?



呵呵,仅有的4朵金花(上海,宁夏,浙江,新疆)中,上海以4%涨幅领先,居于首位。
放开限购为什么没用?房价为何依旧在下跌?



现在不确定性因素这么大,房子还该买吗?我到底该去哪儿买房才保险?
买房,买的是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买房,买的到底是什么?
 
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次,房子的价值跟砖瓦,钢筋水泥没有关系。
 
房子价格反映的是房子所在土地的价值。而土地的价值来自这片土地上经济的增长潜力,即大家对这片土地未来可以创造多少财富的预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就是这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股票”。买房买的是什么?是增长。所以,房地产的长期价值,是由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增长水平决定的。
 
今年房价的惨淡和上海楼市出人意料的复苏更是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1.大家对经济增长的前景开始产生质疑。
 
2.尽管受到重创,上海仍然是中国增长最具潜力的地方。
但从长期趋势来说,人口流动是有趋势。我们团队算过,两个趋势:
 
● 第一趋势:从“其他城市”流入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
 
● 第二趋势:从“其他城市”流入省会城市。
经济学有个Zipf's law,齐夫定律,在城市经济学中,齐夫定律体现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是第二大城市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的三倍……所以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口集中度仍然会继续上升,房价的分化程度也会不断加剧。
我们很早就给过购房城市清单,将城市分为“尽量买,可以买,可买可不买,尽量不买”这四类(如下图),供你参考。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所在城市房价的变化,以及城市在这个清单中的位置,思考一下,买房,到底要买哪里?
 
图片
 
 
2022,买房逻辑是否有变化?
 
那么,到了2022年,不确定性这么大的情况下,买房的逻辑是不是应该有变化呢?
 
说实话,2022年这个问题挺纠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看到的是几层逻辑,
 
第一层增长逻辑,这个逻辑是被削弱的,起码是不确定性在增大,这对房产是不利的。所以应该等。
 
第二层则是通胀逻辑,这个逻辑则对房产有利,而且增长不确定性加大后,会抑制企业利润,股市会受到挤压,老百姓资产保值渠道就那么几个,所以也对房子有利。
 
所以我总结了一条原则叫:刚需买,非刚需等。
 
如果是0套房,刚需,结婚生娃的,可以忽略掉以下内容。
 
如果是买二套投资房,参考上面城市清单:
1.在尽量买和可以买两个城市栏的,可以根据年龄和投资偏好来。年龄45岁以上的可买,年龄45岁以下,学历较高,又对学习新知识比较热切的,也许应该缓行,参考其他资产。
 
2.在其他城市栏的,建议可以稍微缓缓。年龄大的建议买国债或者到所在省会城市买(如果你所在省会城市处于“尽量买”和“可以买”上两个城市栏)

 
在平行协作中,确实不完全能靠“合同”,而需要用价值观来完成。非标行业,稍微松一点苟且一点,市场短期内其实不一定能感受到,强准备不苟且凡是这种依靠高人力资本的“小而美”组织中,手艺人特质可能多少是个必选项。合伙制是未来方向” 如果说雇佣是用资本换取劳动力的合约,股份制是用资本换取分配权的合约,那么合伙更接近用人力资本换取分配权的合约,所以我的理解是—— 
 
“合伙制”是适用于高人力资本行业(高人力资本社会)的股份制,是以人力资本进行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高人力资本终究是“信用”行业,而且是强信用行业,数据和合约越发达,“信用”的正反馈效应越强。这也是个有趣的现象——
 
当社会越向“数据驱动”演进,“人”却更需要回归本心、本能、本性。


本文为香帅的金融江湖读后感笔记,如需查看原文,请微信搜索:香帅的金融江湖 ,公众号内阅读,如觉得侵权 请邮件576649537@qq.com 立删
 
 


相关标签: